盛宴之后的故事


本专栏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如果您对话题感兴趣,欢迎follow我的公众号tor-lego,谢谢。

先说说新闻。

昨天三级政府终于开会了,联邦财政部长Bill Morneau,安省财长Charles Sousa,多伦多市长John Tory三位上神,就大多地区的火热房市交换了意见,发表了讲话。

目前看来有以下几点可以确定:

  • 租金涨幅控制
  • 对歪果仁在内的投机行为征税,具体措施语焉不详
  • 空屋税
  • 增加bidding war的透明性
  • 给房地产投资者吃定心丸:买房子装修后出租,提供更多出租单元,帮助社会稳定,这是好事儿。(Investing in real estate is OK. Buying and renovating and providing more rental stock to the marketplace is a good thing)

正如我前面分析指出的,政府的调控旨在让市场退火,而不是令市场crash。房地产不管到哪是GDP的支柱产业,仅靠政府调控把bubble刺破是几乎不可能的。市场的真正调节,只能靠市场自己。哪天利率上升到一定高度,或者经济恶化,失业率骤然上升,那就是真的要回头了。(这个观点BOC行长前两天也说过,看来和我相当一致,哈哈。)

好,接着讲那年的故事。


80年代初,很多妇女加入了工作大军,多伦多产生了很多双收入家庭,加上当时的低失业率和移民潮,构成了房价上涨的基础。但是催生泡沫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广泛的投机行为。每个人都在谈论房市,每个人都认为房价会永远涨,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需求被人为推高,忽然之间房子变得紧缺起来,而这更推动了价格更进一步上涨。更多的Developers/Builders也决定抓住机会,盖更多的condo。。。随着利率的上升,经济的不景气和移民潮的消退,1989年,房价泡沫终于开始破灭,多伦多的平均房价从28万跌到了20万,有些地区的跌幅甚至达到了50%。

盛宴忽然无声了,乐声终于疲倦了。来不及天亮,泪水已经潮起潮落了。

1. 高利率的幸存者

Dave Fisher今年78岁,他在80年代已经有了一个房子,但是他还想再来一个。一天下午,他看中了郊区的一个dream house,马上拿出一大笔钱作为订金买下了它。因为没和老婆商量,他们后来因此差点离婚。80年代后期,利率不断上升,市场也转头向下,但幸运的是他们最终付清了贷款并一直住在这里,现在这个房子已经价值7位数了。

“我是在1981年用1万块的定金买下它的,它的要价是28万,在利率疯狂上升之前这是个相当不错的房子。那时候到处都是排队买房子的人们,你可以只花500块订金就能买到一个3万块的townhouse,我没有耐心排队,就一直向北,直到我找到了这个还在建的房子,足足有1亩地大。它看起来太漂亮了,我马上就写了1万块订金的支票。”

“我们一点一点的往房贷里还钱,但是利率一直在升高,我不得不从别处借钱来填补,直到有一天,利率上升到了23%,我知道我被卡这儿了。”

“我想,大不了我把第一个房子卖了就是了。但是市场实在太糟糕了,因为利率太高,很少有买家来问。最后我千方百计把第一个房子卖了12万多,但是对于这个近30万的房子来说还远远不够。我还有一大笔钱要续贷,可是没有人愿意以低于22.5%的利率借给我钱,这样的话光利息一年就得5万。”

“我不得不晚上再打一份工还房贷,就这样我挺了3年,有一天我终于挺不住了。我不得不编造一个故事告诉我的贷款方,我和老婆离婚了,我彻底没钱了,如果你们不把利息给我降到16%,我就跑路,那样你们什么都别想得到。他们最终同意了。我拿着16%的利率,高兴的像上了天。”

“如你所看到的,最终我们熬过来了,但是我只是幸运儿之一,我的很多,很多朋友,他们没有幸存下来,丢掉了他们的订金,首付和房子。”

“我告诉人们一定要万分小心,不要使用太多的杠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这世界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希望我所经历的一切永远也不要再发生。”

2. 房产律师的故事

Barry Fish做房地产律师已经42年了,但是他永远记得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段时光,他讲述的是那些投资在房地产,最后资金链破裂,最后失掉一切的人们的故事。

“42年来,我见过太多市场的起起落落,但至今让我印象时刻的只有1987年那样的火箭式的窜升,市场上到处都是纯粹投机的人们。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市场怎么掉下来的,到1989年末,一个交易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搞定,而到1990年则变得几乎不可能。人们完全拿不到贷款,即便把贷款办好了,首付又可能出问题。当时我手里的交易没有一个是可以百分之百确定能够完成的。”

“我还记得一天有一位女士上门寻求我的建议,她进来的时候胸前紧紧抓着一个文件袋。她想知道我的收费标准,我告诉她是75块/小时,她问我能不能便宜点。一般来说到我这儿的客户都不怎么在乎收费,看来她的情况很不妙。我说,你把文件拿来我先看看。”

“她信封里拿的是一个法院判决通知书。她告诉我她和丈夫把房子做了抵押贷款,因为无力还款,银行拍卖了他们的房子,法院判决他们立即搬出,看来他们已经失去所有了。我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帮他们把搬出期限延长了120天。”

3. 无心插柳的百万富翁

Calum Ross今年42岁,作为一个百万富翁,买房子致富不是他的原计划。他买他的第一个房子完全是因为租金太贵了,每月还贷貌似还轻松一些。

“我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房产投资者,1998年我买了第一个房子,那时候我在多伦多刚刚完成我的MBA学业,我爸妈说,你应该买一个房子住而不是出租。于是我花15万买了一个Duplex(有两套单元的房子),把我的RSP都取光了,一共1万5做首付。那时贷款利息是6.88。我经常心惊胆颤的问自己,还欠14万的巨款,我什么时候能把它付清啊?但是3年半以后,我把这个房子卖了,挣到了5万块,还免税。”

“从那次尝到甜头后我就开始买房子了,我大概前后买了20个房子,发现干这个利润大大的啊。”

“有趣的是,让我明确告诉你,我买第一个房子绝对不是为了挣钱的。当时我的预算实在太太紧张了,我算了下账,每个月连月供带水电地税维护费,还要比租房便宜300块。我还有学生贷款要还,所以我想尽可能的省钱,买下这个房子刚好能替我省更多的钱。”

“现在,所有的人都觉得我是一个成功的房地产投资者。其实那只是我运气不错而已,和眼光、决策什么的都没关系。我买第一个房子是因为穷,那个房子靠地铁。买第二个房子是因为它装修的不错,而我又不懂怎么修理。买第三个房子则纯粹是我被builder忽悠了。。。”

“生活就是这样,有时候是好运气,有时候是坏运气,买房子刚好给我带来了好运气。”


这三个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一个先悲后喜,一个纯悲剧,一个纯喜剧。把喜剧放在最后,是因为总要给人留下希望对吧。他们的经历,让我想起了李叔同大师这四个字::

悲欣交集。出世人的临终四字,竟一语道尽了人世间一切沧桑冷暖。

今天这篇就写到这儿,因为尊敬的龙哥说了,文章写得还凑合,就是篇幅太长了没人看。我觉得很有道理,所以下篇再写写感慨,和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吧。

谢谢各位的点赞,评论和转发,你们的反馈,对我的意义非同一般。

谢谢您的时间。

本专栏所有文章均为原创,如果您对话题感兴趣,欢迎follow我的公众号tor-lego,谢谢。

阅读:

还没有评论

写评论

登录 sign in 参与讨论.

用昵称立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