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647-381-0318
房崇自述(下) --为房东网而作
续上篇 (阅读上篇,点击:这里)
第四, 还是得益于我的文人出身,写作是曾经的本行。
2009年春天,我开始重拾写作,在文学城网上开博,显摆自己的装修成果,讲述自己的投资故事。没想到一鸣惊人,获得追捧。同年里我换了个房,开始了新一轮更大规模的装修,我的网文内容就转为实时报道,总题为《房崇修房》,偏于技术实践。这房的装修与网络写作共始终,竟长达将近4年,系列连写160余篇。上天之后,又落地了,先后有三家中文报纸连载我的文章。最初读者限于多伦多当地的华人,后来《世界日报》找到我,他们在北美的五六个大城市都有分社,同时发表,每周一个整版,连载超过三年。
装修本来是个人的事,自家的事,关起门来外人莫知,屋顶盖着从天上也看不见。可是我这次装修却成为了公众事件,在海外华人中传播广泛,大约有几十万人几百万次地看到了我的装修。我敢说我这房,应该是北美华人中(更大范围也难说)曝光率最高最全最彻底的一座了。本来是锤凿斧锯的低科技劳作,却插上了网络数码的高科技翅膀,使我的埋头苦干,变成了传扬天下。
在写了一段时间后,我总结了四句话作为宗旨:“把装修做出文化来,把过程当成人生过,把技术揉为故事讲,把读者看作朋友待。”
我写装修,不是要写成装修指南或传授技术,而是描述自己的历程,记录自己的心得,争取在整体上显示出文化来。希望是有人格有性情有趣味且略具文采的活文字,而不是枯燥冰冷的技术帖。我还有意识地加强知识性,插入各项目门类的一般性知识,使文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般与特殊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这样既能丰富文章惠及他人,也能知其所以然指导自己。这样,就增加了文章的耐久性和保存再读的价值。
这种写得甚多,传播甚广,而且写法不同,是我的又一个特点吧。
(拆墙扩大建成的第一浴室,2009年)
第五是目标和心态的改变.
做到后来,我已经不单纯以盈利为目的,不急于完工变现,而是把装修当成爱好做,把过程当成人生过,享受这个随心所欲,信马游缰的自由了。这是以上述四点作为基础,综合起来,才能达到的。因为我开始得早,老马识途,在2009年买房,幸运地抄底,便实现了财务自由,不必再急于求利。因为我自己是装修内行,全科能干,就在买房时能透视本质,选择精准;在修房时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也避免了雇工的人际麻烦和不确定性,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实现了技术自由。因为我文化人的基础,对于将修之房,心中充满类似艺术家的创作冲动:此房遇我,如璞玉等待巧匠,幸逢明主;我得此房,若伯乐发现良驹,可育英才。
我想到了老师朱光潜先生的话:“慢慢走,欣赏啊!”所以在装修工地中生活数年,也甘之如饴。因为我修房与网上报道同时进行,所以就排解了劳作的艰辛和寂寞,网友的称赞如剧场里的掌声,使演员士气大振,使我敢于挑战更高的难度,完成了以前没有做过的项目。
曾经有人批评我,说一个装修做这么久,算不得成功。我也不想争论,谁能理解,我已经超越了单纯求利的阶段呢?知我者谓我逞才过瘾,不知我者谓我折腾何求?
(在原餐厅位置建成的厨房,2010年)
还有第六,那就是虽然我貌似成了一个“网红”,但是我从来不上自己的照片,希望隐姓埋名,把网上与现实分开。
这一是因为我从本性上就不是一个喜欢热闹想出名的人;二是因为我在博文中把自家的情况写得太多,还是希望能保留一些隐私,不想在生活中让人把我认出来。
本来是关起门来干活,变成了名声在外;本来是台下一个不起眼的看客,变成了舞台上众目睽睽下的表演;本来是人海一隅的芥豆之微,被网络和媒体虚拟地放大了,似乎成了个人物。其实,在现实中,我还是我,走到哪谁也不认识我。修了这么多,写了这么多,也没变成经济效益,还是个只能省钱不会赚钱的业余汗滴曼。
大约在2010年,本地的一家中文电视台找我,想拍一个人物专访,但是被我婉言谢绝了。
这有几个原因。一是自从上网开博的第一天起,我就没有想出头露面,既没有经济利益,又可能招来麻烦,我何必要露真容呢?对个人上电视我没有兴趣,那么拍房呢?这就是其二,修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当时的房里还是乱糟糟的工地,拍出来也不好看。修房的过程不是偶尔来一次就能拍好的,需要有摄制组经常造访,连拍几个月才能显出成效,就像是HGTV里那些修房专题片一样。可是像我这样一个小人物,怎么值得电视台花那么多时间追踪拍摄、连续播出呢?就是我同意,人家愿意奉陪吗?第三,我的长处是能干能写,短处是模样不帅也拙于口才,如果出镜,必不如读我的博客那般叫座,这样的自知之明我还是有的。于是,上电视之议遂寝。
几年前在网上,很多人向我咨询问题,还有人请我去实际为他们修房,或如果到那个城市愿意请我喝酒。最火时我甚至敢说走遍美、加的大城市,都有人愿意请我进门,只要我愿意帮忙,就不需要住店。凡有水井处皆歌柳(永)词,凡有华人的北美城市皆有房崇的粉丝。他们之所以舍近求远要找我,是因为我在网上显示出来的技术和人品,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这话只能说说,真要落实却不易,因为修房需要大量工具,而我不可能开着一辆大蓬车走南闯北,长途奔波,更不能这样从加拿大过境去美国。所有这些帮忙的要求,都隔绝于虚拟空间了。
文学城有位才女“金大班”,她为我写了篇文章,题目是《大隐隐于市》。这一评价真是深得我心,换句话说,我甘愿在现实的人海中隐身。纵然在网上是个人物,却也只是见文不见影,见房不见人,见首不见尾。(据我所知,这位才女也在房东群中。)
(客厅,2011年)
在消停了几年之后,现在我又不甘寂寞,到房东群重出江湖了。与文学城不同的是,那一个远在美国加州,鞭长莫及;而房东群却近在家门口,还经常办线下活动。那么我是露面还是不露面呢?想一想,恐怕还是继续隐身为好,保持神秘才有更大的吸引力。真正的大师钱钟书先生说过:如果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生它的鸡呢?我愿以此为戒。
【预告】我今年在国内出版了一本书,名《北美寻家记》。接下来几篇,将是对此书的推介和选载。

2条评论
赶趟也是北大的?
同是燕园生,同居Toronto ,同样自翻房,如何联系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