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647-381-0318
《北美寻家记》后记
后记
还没有阅读以前连载文章的朋友,请点击《房崇频道》阅读。
2016年秋天的“奥博庐”后院。
天下买房换房者多矣,但是像我换得这么频繁的不多。天下装修住房者多矣,但是像我这样自己动手做到如此规模的不多。天下买房修房租房换房者多矣,但是像我这样还要全程记录秀到网上的不多。天下修房后把照片或实用技术贴出来者相对多矣,但是像我这样长篇累牍写成系列故事的不多。天下在朋友圈或网上发帖发图当众显摆者多矣,但是像我这样还要正式出书有价发行的不多。以上排比句的内容基本属实,但是这些话由我自己来说,是不是有些过于自鸣得意、自命不凡了?
其实,我又是很不自信的,请不要把我当成在北美投资房地产或自己动手修房的楷模。
我投资房地产的规模不算大,赚钱不算多。第二十四回结尾处写到的那种凤毛麟角的大老板和大豪宅就不必说了,平时在网上和生活中见到听到的房地产界投资成功人士,也多了去了。有人做了建筑商,发展起成片新社区;有人拆平旧房建筑新豪宅,一房利润就颇可观;有人专业做“地主”,一人管理几十甚至上百单元,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有人反复进出购销各种房产,无饱无厌,无尽无休。这些人的胆魄、规模、赚钱数字和专注投入程度,都非我能比。
也有人不是为挣钱,而是纯粹为兴趣而DIY。或做实用木工,高档工具齐备车库,产出家具胜过商品;或做精美工艺品,精雕细琢不计工时,纯为爱好非关售卖;或在庭院里建起亭台轩榭,民族风格孤芳自赏。虽属自娱自乐,养性怡情,水平却不输专业,是非功利性的工力过人,我也不能比。
有人也是在自己修房,或为改善生活条件,或为升值牟利,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他们可能做得比我好,技术比我高,规模比我更大,经验比我还多。但是他们闷头干活,独家珍秘,没有像我一样广而告之。高手在民间,我并不敢说自己所做,就一定胜过他人。
还有更多的人,并不曾有意倒房谋利,也不愿换房折腾,就是把房子作为纯粹的生活所需,在里面安稳住着。他们也可能蔑视那些频繁换房者,视之为投机倒把、兴风作浪的小人。可是他们的房产,就是水涨船高地随着市场发展,而或稳定或快速地升值了。这升值的速度或比例,还可能并不比频繁倒房的人慢或少多少。这些年下来,合着是不倒也稳赚不赔,倒还有风险,不一定赚。结果可能是倒房者从工具材料堆里直起身来,筋疲力尽看着常住者后悔;而长住者坐在沙发上放下茶杯,以逸待劳看着倒房者冷笑。我就有可能落入了这个尴尬的局面,所以到后来,我也从倒房改为长期持有了。
我自己的所谓倒房经历,与以上几种人相比,都觉得惭愧,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我之所以稍有吸引人之处,可能因为我比普通倒房、修房者(无论国内还是海外)能写一点,写得多了一点,记录传播开来。这是因为我碰巧是学文学的,还当过新闻记者,写记叙文和夹叙夹议的述评是我的看家本事,比选房修房更为拿手,敢称专业。
我知道自己并不成功,但是我不羡慕别人,也不后悔不曾做得更大、赚得更多。这正如我不后悔中年出国、放弃了专业,不羡慕我的同学成为了领导教授名作家,或身居庙堂,或学富五车,或著作等身一样。人生就是一场经历,经历丰富就是赚了。能赚大钱固然更好,但是这不必成为所有人的目标,多数人能达到衣食无忧,经济自由,也就够了。人生只要经历了,只要快乐着,就很好。我的倒房、修房、住房的经历,自有我独异的特色,与他人不同,他人不能代替,这就是价值所在,我享受这一段过程。如今能够自己把它写成书与众人分享,还有人愿意读,这该算是人生的殊荣了。我的自信在这里。
感谢我的妻子,在“寻家”的过程中与我同舟共济,戮力同心;在我盲动失误时对我匡正指点;在我修房的数年中能够身居工地,共体时艰,并贡献出绝妙的设计方案。但是她比我更低调,并不希望我写这书炫耀招摇。在这一点上,还要祈求她的原谅。
感谢我的老同学作家黄蓓佳,她刚刚在微信群中看到一两回拙作,就主动在朋友圈里向出版界的朋友强力推荐。
感谢凤凰文艺出版社黄小初社长,他也是未见全稿,便立即响应,惠允出版。感谢 本书责任编辑张黎女士,为本书的编校尽心尽力。
书中所附照片,前期和中期多为买卖房屋时的广告档案照,所以不够清晰。后期的修房照片,无论之前还是之后,都是我自己所拍,所以就足够高清了。这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应和了我“寻家”内容中从低到高的发展,可称歪打正着了。
书中内容定有未尽之处,尚祈国内和海外读者指教。
“傲博庐”后院春雪,2017年3月。
(本书在加拿大和美国,由“中文书城”网代销,现已到货,请扫描二维码直接购买。“中文书城”网址:chinesebookcity.com
(本书选载至此,谢谢阅读。接下来将继续连载作者的另一部书稿:《北美修房录》,请继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