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647-381-0318
房崇自述(上) --为房东网而作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个矛盾的混合体。前半生是中国人,后半生变成了加拿大人。以前是清高的文化人,后来变成了庸俗的谋利者。本来靠舞文弄墨为生,一度却变为挥汗抡锤的工匠。这要是往好听了说呢,是融汇东西,义利兼顾,文武双全。但要是说不好听的呢,也可以说是人格分裂,初心已悔,老大无成。
我刚刚与房东网接触,便听说,有些人知道我的名字,还挺期待。在加拿大和美国,买房卖房租房修房造房折腾房的华人遍地都是,不可胜数,而我怎么就能脱颖而出,吸引了一些注意力,博得了些许微名呢?
扪心自问,我确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地方,试加归纳,成以下六点:
第一是我开始的时间比较早,积累了较久的资历。
我来加拿大的时间赶得巧了,正赶上1989到90年的房地产大热(现在可以说了,它远不及2017年初的疯狂)。那时候已经有了抢房战,却还没有电脑,经纪就趴在汽车前盖上用笔写offer,立马提交。可是我两手空空没有钱,只能傻傻地旁观。很快就迎来了房地产退潮,这一退就是十多年,现在说起来,如同对夏虫语冰。
我在1994年买了自住房,要等到两年后才是价格的谷底。1999年开始买出租房,却不懂这就是投资,只为了每月补贴家用。因为一座十几万的老房分三四个单元出租,能获得可观的正现金流,那时候哪敢指望市场会快速升值啊!2002年,当升值的春天终于来临,我似乎同时开窍了,不再坚持长期持有,开始转型短促突击。
十几年间风云变幻,现今的市场已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时光不可倒流,经历不可复制。如今的房子出租,已经很难再有正现金流,甚至每月赔钱,完全指望着未来升值。在我这样还抱着昔日记忆不放的过来人看来,已不值得再出手入市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这个退休者的心态,与如今跃跃欲试的大多数投资者当然不同。
(1994年卖房的原始照片)
第二是从房东到DIY工匠的转变。
经历了几年在安省当房东的烦恼和屈辱,我渐渐总结出,自己的性格就不适合与房客那些人打交道,而更愿意在房子本身这个物上下功夫。那些组成了房子的墙地木石,门窗厨浴,电线水管,泥灰漆料,都尽可以随心安排,指挥如意,它们绝不会抗拒我的意志,不会刁钻耍滑吊腰子。
修的期间有乐趣,修好之后有自豪,还有节省开支增加盈利的实际好处,所以我的兴趣和方向就逐渐转移了。
正逢2002年市场涨潮时,我开始琢磨怎么通过装修改造,使个别房的升值超过市场大势,即所谓“主动性升值”。
我学习装修技术是从零开始自己摸索,继而雇工修了多个房,花出十几万工钱也是学费,自己总是陪伴在侧,心摹手追,便渐入佳境了。然后有两三个房,我是雇工做前一半粗活,交给我个半成品,自己完成后一半细活,这是过渡阶段。
到了2007年,我已练就了装修全才,水电土木全能,文武昆乱不挡。最后,我可以做到浴室易位,厨房搬家,移墙砌砖,开窗建亭,把一座40年老房彻底翻新,几乎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完成。当然偶尔有妻子帮忙,不敢掠美。
很多朋友或因不会做,或因不屑为,或因没有时间,不知能否理解我这样的独力苦干?
(2008年修好的自住房客厅)
第三,因为我的学历,又带上了独特性。
我应该算是生不逢时,读到初中二年级就失学了,专门闹革命,所以初三以上的数理化一天都没学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样的基础只能报文科,还是最文的文学专业。虽然进了燕园,成绩不输人后;虽然毕业后当了大报编辑,与文艺大咖们称兄道弟——但是这跟后来的出国,跟投资房地产有什么关系呢?
文化人凭着感性看人,喜作文化发挥。比如与租客的关系,我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东方人客居西方,却又做了房东,西人怎么能理解“东”就是主?这是第一层的反客为主。然而此地的房客比房东还牛,他欠租你也不能随便赶,他破坏你也索不来赔,他走后你就讨不到钱,你收押金要付利息他欠款却不用付息……法律就是偏袒,你上哪讲理去?这就是第二层的反客为主。自以为主,而最终非主,上升到哲学,这叫否定之否定。
再说到自己干装修,一般人都认为是理工科人的专长,他们既有理论基础,又曾动手实习呀!我就只好凭着在阅历中积累起来的常识,和文科人的悟性,在干中摸索。仍不改读书人的本性,我买了几十本英文装修书学习技术。我知道现在通过网络就能学,可我不是开始得早吗?还是书上讲得更系统而准确,再说买书的钱与实干所节省下来的钱相比,百不及一。出于专业特长,我自信艺术素养较好,这就在修房的风格、款式、色彩、装饰选配上,具有了本能的优势。如此说来,我原来的学业与工作,与现今的房地产又不是毫无关系了。
(我的英文装修书)
点击这里, 阅读下篇

4条评论
欢迎房崇大师!
期待续集
欢迎房崇大师! 读过大师所有文章,受益匪浅。
现在可以考虑美国的房子,底特律的市场已经起来了,还是正现金流